關于簫的風門與口風技巧
關于簫的風門與口風技巧
吹簫時必須有正確的口形,氣流通過呼吸道、口腔、嘴唇吹入簫的吹孔,使簫內空氣柱振動發(fā)出聲音。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簫的風門與口風技巧,歡迎閱讀。
簫的風門與口風技巧
“風門”就是指氣流通過的唇孔。“口風”是指通過風門呼出的氣流也就是指呼吸與口形配合形成的氣流。風門是否開得正確決定著簫的音色音準。
正確的口形如下:唇肌和面部肌肉配合協調,口兩邊嘴角肌肉向后拉,面部呈微笑狀,雙唇中間部分形成橢圓形風門,舌處于自然狀態(tài)。
吹奏時,注意勁要用在內邊嘴角肌肉處,雙唇中間風門處絕對不能用力。嘴唇的薄厚不是風門好壞的絕對條件。如果嘴唇較厚,可多向后拉一點或用樂器將下唇多壓一點。一般說,上下唇的位置要求前后基本一致,但上唇可略靠前一點,不致影響簫的音色。切忌一唇過于靠前,一唇過于靠后。
風門形成后可以有大小變化,嘴唇兩邊肌肉拉力可幫助風門的變化,風門開大時,兩邊嘴角肌肉拉力相對減小(少用力);風門開小時,兩邊嘴角肌肉向后拉力反而加大(多用力)。這一變化,一般外表不太明顯,要在練習時切身體會。
口風也有粗細緩急之分。音的高低強弱變化,主要是由口風來決定的,口風急發(fā)音高,口風緩發(fā)音低,口風粗發(fā)音強,口風細發(fā)音弱。風門和口風配合好了,我們才能吹奏出委婉曲調,抑揚頓挫的簫音。這就必須通過吹奏者運用正確的方法,經常刻苦的練習才能達到。而其中最主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要掌握呼吸與口形的密切配合,要發(fā)展呼吸與口形協調一致的功能。在實際吹奏中的呼吸和口形都不是固定不變的。呼吸變化集中表現在吸氣量的多少和呼氣(口風)的緩急粗細上。口形的變化則表現在風門的大小、口勁的大小上。
倚音
倚音是本位音的輔助音,是對本位音的裝飾潤色,在演奏時要吹得輕巧而短促。
倚音是一種裝飾音。它在本位音之前出現,并傾向于本位音,使本位音有一種豐富的特殊色彩。倚音用較小的音符寫在本位音的左上角,并用連線與本位音連結起來。
本位音前只有一個倚音音符時稱為“單倚音”。單倚音有上下之分,比本音高的叫“上倚音”;比本音低的叫“下倚音”。本位音前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倚音音符時稱為“復倚音”。
在演奏倚音時要吹得輕巧而短促,因為倚音是本位音的輔助音,是對本位音的裝飾潤色,它幫助發(fā)出主音,倚音的演奏時值一般在前半拍的開始部分或有意在正拍之前,正拍時正好連上本位音。不得將倚音任意拖長或吹在強拍上,否則就會喧賓奪主了。
指震音
指震音是用手指在音孔旁或音孔上作均勻迅速的扇動或開閉,發(fā)出一種與氣震音相似的音。
指震音在音孔上的震動分為“本位指震音”,“下位指震音”。
(1)本位指震音有三種方法:
第一種是手指在這個音孔的下半孔進行上下震動。
第二種是手指在這個音孔的旁邊,還可以加上其下方各指同時在本音孔的旁邊快速均勻的震動。只接觸音孔邊緣,接觸的面積越小越好。
第三種是如果在音孔上方震動,則手指不接觸音孔。
(2)下位指震音:
按發(fā)音本孔的手指抬起后,不做任何動作,而其下方音孔的一指或數指,在音孔上或音孔旁進行震動。
由于手指震動的快慢速度不同,它起到的效果和用途也有根本的不同。當手指震動快時(約每秒鐘五次),所得到的是一種微妙而柔弱的效果。它常常是伴隨著特長音或弱音出現,江南絲竹樂常用指震音技巧來表現江南美景。當手指震動慢時(約每秒鐘兩次以下)所得到的是類似氣震音效果。但它沒有氣震音那樣舒展和內在,又因為它只能在本音的音高以下發(fā)音,音強的震動幅度較小,所以實際應用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