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文化的重要性
班級文化的重要性
一個班級,有好的集體文化是非常重要的,那樣會讓整個班級散發(fā)活力。那么關于班級文化的重要性,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
班級文化的重要性
幾年來,人們對校園文化已經很熟悉了。由不重視到重視,由理性認識到實際操作,一步一步在深化。教育工作者越來越體會到校園文化與班主任工作的密不可分。班主任越來越重視運用文化的視野、觀念、手段和方法來管理班集體,以努力培養(yǎng)面向二十一世紀的個性完滿、人格健全的新一代建設者和接班人。但是不少教育工作者對班級文化這個概念比較陌生。其實班級文化與校園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豐富多彩、富有個性的多樣化的班級文化以及生動活潑、個性鮮明的人格發(fā)展、濃厚清純而又富有朝氣、充滿幻想的環(huán)境氛圍等教師校園文化建設的根本所在。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班級文化可以說是校園文化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班級文化是班主任利用和創(chuàng)設班級的精神氛圍、文化制度、文化關系、文化環(huán)境等來熏陶和培育學生文化人格的影響活動。
在這里我們是把學生的培育和發(fā)展看成一種像禾苗茁壯成長一樣的農業(yè)生產過程,也就是說學生人格的是土壤、雨露、陽光、空氣和耕耘者的辛勤勞動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尤其是小學生,正處于心靈發(fā)展的稚嫩階段,非常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誘導和影響,他們人格的發(fā)展與班級文化的熏陶、導向、選擇、有著直接的關系,而且這種作用是潛在的、長期的,而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看出來的,是一種深層次的影響,可能終身受益,也可能終身遺憾。因此,班主任只有用高尚的人格、思想、感情去影響、熏陶、教化,才會取得實效。
知識經濟的發(fā)展趨勢和綜合國力的競爭,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從更高的層面上來認識未來人才的文化人格建設問題,尤其要發(fā)展學生的科技、人文等素質,培養(yǎng)二十一世紀的國民性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培養(yǎng)二十一世紀的具有善、真、勇、美的全面發(fā)展素質的新人。這是基礎教育現代化進程中,學校面臨的光榮而又艱巨的跨世紀的歷史重任。
培養(yǎng)具有現代素質的人才,特別是愛國、報國的情感和志向的培育,就要從小學生抓起,這是一個戰(zhàn)略問題。真正的班級文化和校園文化建設的目標,不僅僅是漂亮美麗的校舍環(huán)境、熱鬧繁多的學生活動,最重要的還應當是班風、班訓等熏育出來的人的素質的提高。
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指揮棒的影響下,班級文化和校園文化表現為一種束縛、規(guī)范型的文化特質,它忽視學生的人格發(fā)展,因而形成學生學無特長、學無志趣、高分低能、基礎文明素質不高等后果,因而在實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加強班級文化的建設,任重道遠,我們將在“班級文化與學生素質發(fā)展”這一課題上作一些探索,同時以此課題為契機,轉變我校廣大教職員工的教育思想,探索新方法、講究新藝術,樹立新形象,開創(chuàng)班主任工作的新局面,把我們的教育事業(yè)更加適應二十一世紀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為此,我校(滸澪實驗小學)提出了上述課題。
二、課題內容的內涵界定
【班級文化】是班主任利用和創(chuàng)設班級的精神氛圍、文化制度、文化關系、文化環(huán)境等來熏陶和培育學生文化人格的影響活動。這不是一種剛性的、粗暴的、說教的教育模式,是一種充滿柔性的、溫和的、情意的精神、制度、關系和環(huán)境之綜合存在。
【精神氛圍】是學生和教師以及班集體融為一體、團結一心、情意通暢、富有個性和活力的精神力量。文化制度指的是正規(guī)的、學校要求的社會主導文化價值觀念,特別是如何根據班級實際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來的共同遵守共同遵守和共享的“約法三章”、承諾和責任。
【文化關系】是指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建立的親切、文明、平等的關系,它通過班風、班級氣氛、人際關系等方面充分表現出來,它不是政治關系,也不是經濟關系,而是不可分割的傳承、和諧、情意、精神互動關系。
【文化環(huán)境】指的是體現班級師生意志、情感、喜好、審美情趣以及人格品味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及其狀態(tài),這是一種人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因為,典型的環(huán)境塑造典型的人格,人又憑借自己的力量去創(chuàng)造和改變著環(huán)境。
班級文化在小學是與兒童文化密切相關的,其特征主要表現為:童趣性、想象性、開放性以及趣味性。具體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功能:
1、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
班級文化活動能夠配合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具有明顯的行為導向功能。如通過各種興趣小組、文體活動、班報等形式,寓德育于各項活動之中,從而把班級所需要的行為方式樹立起來,讓學生知道班級和學校倡導什么,反對什么,應該怎樣做,不能怎樣做。班級文化通過自身的感染力,影響著的行為規(guī)范、思想道德觀念以及生活方式的選擇,使學生在潛意識狀態(tài)下接受信息,獲得感悟和啟迪。
2、發(fā)展學生的智能潛能
小學生有旺盛的精力和強烈的好奇心,課堂教學常不能滿足他們的求知需要。班級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主題班會”“智力游戲”等“活動教育”文化活動,能使他們獲得許多課外知識,鍛煉多方面的能力。班級文化能夠喚起和激發(fā)學生學習、生活的樂趣,形成一種催人積極進取的良好氣氛,有利于學生智能的開發(fā)。
3、增進學生的身心健康
我們的孩子生長在一個喜靜的東方國度里,好靜不好動,刻板少活潑是許多小學生的性格弱點。現代人需要“多運動,會工作,會娛樂,高效率”,開展班級體育活動、文娛活動等,寓教于樂,能使學生保持愉快的心境,提高審美和未來的生活情趣,也能豐富想象、美化心靈,增強體質和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從以上班級文化的含義、結構和功能來看,班級文化是一種規(guī)則的知識,包括一些見解、處事方法、信念、價值及經驗,是在團體的每日生活當中逐漸形成的,共同的,視為理所當然的一部分。
三、研究內容(子課題)與研究要點
根據班級文化建設的內涵及學校實際,我們將課題研究分解為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內容(子課題):1、班級文化建設的目標研究;2、班級文化環(huán)境建設的研究;3、班級文化制度建設研究;4、班級文化關系建設研究。
通過多輪商討,我們確定了各個子課題研究的重點如下:
1、班級文化建設的目標研究
班級文化建設的目標,就是要塑造學生的文化人格,即重視學會用文化等手段把學生培育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守紀律、有能力、懂合作、會創(chuàng)造、個性健康發(fā)展的高素質的文化人格。而文化人格的建構、培育是教育者的理想、科學追求,它比單一、狹義的生物學、心理學、倫理學上的性格、人格概念具有更深刻的豐富的內涵,更具有對教育實踐的指導價值。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學會用文化視野看學生發(fā)展,建構文化人格從小學班級文化做起,同時轉變觀念,從知識的教育觀走向人格的教育觀。
2、班級文化環(huán)境建設研究
班級文化環(huán)境包括物質文化環(huán)境和班級精神文化環(huán)境兩大塊,班級文化環(huán)境是班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建立有特色的班級文化環(huán)境,班主任需要向班集體和學生付出全身心的愛,需要進行艱苦細致的工作,需要培養(yǎng)和發(fā)揚班集體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需要與班干部和學生一起共同精心策劃和營造。
高雅、生動、形象的班級物質文化,對小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力和感染力,班主任在學校給班級提供的良好教育設備基礎上,對全班學生、對教室進行精心包裝,讓教室每面墻、每個角落都有教育內容、富有教育意義。用蘇霍姆林斯基的話來說就是,無論種植花草樹木,還是懸掛名言圖片標語,或是利用墻報,我們都要從審美的高度深入規(guī)劃,以便挖掘其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最終連學校的墻壁也在“說話”。我們主要是從布置教室、辦好班報、建好圖書角、辦好創(chuàng)新作業(yè)墻等幾個方面來開展研究的。
班級精神文化是班級文化的靈魂,表現為一個班集體的班風、班訓,同時可以通過班徽、班歌、班旗、班花,班級顏色等來加以體現,而這些文化創(chuàng)造活動和文化教育手段長期以來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許多學校,即使有也是千篇一律,為此,我們學習了有關校園文化和班級文化建設的經驗,從實際出發(f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充分發(fā)揮少年兒童思維、性格中的長處和特色,激勵他們積極創(chuàng)造,爭做主人。
3、班級文化制度建設研究
制度是一種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價值導向的作用,班級中的制度建設是班級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文化資源,是為孩子們的個性成長創(chuàng)造一種特有的文化環(huán)境。
班級的制度建設,具有豐富的文化內容,它體現在小學生學校生活的各個方面,它是以制度的約束力去規(guī)范學生在學校生活的基本準則。就其特點來看,主要分為正規(guī)制度和非正規(guī)制度兩個大的方面。一般來講,正規(guī)制度是由學校制定的,是一種“預設性”的制度,它主要是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的最基本方面進行規(guī)范和制約,諸如作息制度、考試制度等等。正規(guī)制度一般又被視為一種硬性制度,它對行為的規(guī)范往往是外在的和基本的。非正規(guī)制度是由班主任根據正規(guī)制度的要求,經過班主任獨立思考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行為規(guī)范。非正規(guī)制度一般可看作一種軟性的制度,它不是通過外在的規(guī)范制約學生,而是以積極的倡導作用發(fā)揮建設性的教育功能,它的內容常常比正規(guī)制度更靈活、更豐富。
4、班級文化關系建設研究
老師與學生是教育活動永恒的主題,從古代的教育家到今天的研究者,沒有能離開教師和學生來談論教育問題的。教育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相互關系,是學校與班級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因為師生關系的性質是影響和決定班級文化關系的根本因素,而注重師權,強調教師的權威,是我國學校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改變傳統(tǒng)的學校文化,建設新型的師生關系,則是班級文化建設的主要任務,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班級文化關系建設的中心課題,這是我們對數千年來的傳統(tǒng)師生關系進行挑戰(zhàn)與改造的一次勇敢的實踐,要使教師的不當權威從我們的學校中消亡,要把學生的權利與自由還給學生,這是我們這一代教師的責任與義務,也是我們應確立的教育信念。如何才能實現這一目標呢?掌握科學的師生交往的策略與原則,改變傳統(tǒng)文化賦予我們的陳舊觀念,是達到這個目標的關鍵。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成果
經過全體研究人員艱苦不懈的努力,課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表現為形成了5萬字左右的《班級文化與學生素質發(fā)展》研究論文集,其中大多數論文已在有關刊物上發(fā)表,已初步探索出有關普遍推廣價值的教育模式,有幾篇專題論文在國家、省市教育報刊上發(fā)表。我校多名老師老師先后赴全國各地機構、學校參與了專題研討,并有論文交流獲一等獎。
近年來,在省市縣各級領導的關懷和大力支持下,我校成為全縣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先進學校之一,學校先后被評為“全國讀書優(yōu)秀小組”“江蘇省少先隊功勛大隊”“南通市模范學校”“南通市文明單位”“南通市少先隊先進集體”“如東縣藝術教育先進單位”“如東縣青年文明號”,連續(xù)多年被評為“花園式單位”。
近年來,我校小學生鼓號隊代表如東縣參加南通市第三屆少代會表演被評為“南通市最佳鼓號隊”。今年6月份在縣鼓號隊比賽中榮獲一等獎。學校自行排練的文娛節(jié)目先后有十幾次參加上級匯演,均獲等級獎。我校的藝術教育活動,促進了學生各方面素質的發(fā)展,取得了喜人的成績,其中讀書活動小組受到團中央的表彰,計算機小組曾有50多人次獲得縣級以上獎勵,科技組制作的100多件標本送市參加展覽,學校乒乓球、籃球均在市縣比賽中多次獲獎,多名學生被輸送至市縣少體校參加培訓。
在研究過程中,廣大教師深知要發(fā)展學生的素質,學校必須高度重視班級文化建設,這是因為:
1、班級文化能為學生的素質發(fā)展創(chuàng)設良好的氛圍。比如,組織學生自編小報,設計板報,自編自演課本劇,搜集名言警句等等,可以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思維力、創(chuàng)造力,提高學生的辨別是非的能力及審美能力。
2、班級文化能為學生的健康成長起著導之以行的作用。班級文化能向學生宣傳做人的道理,能向學生介紹科學的學習方法,讓學生懂得課本外的知識,能使學生受到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跡的熏陶……
3、班級文化能為形成一個勤奮向上、充滿活力的班集體起著橋梁紐帶作用,一個優(yōu)秀的班集體的形成,單憑班主任老師一味的說教是不行的,還需要通過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具有教育意義的活動,造成融洽向上的集體心理氣氛,滿足學生關于集體主義的心理體驗。而這些活動大多是班級文化的范疇,通過班級文化的建設和加強,能啟發(fā)和調動全體學生的主體意識與參與意識,讓學生成為班集體的主人,在集體班級文化活動中唱主角,變被動接受為主動適應,從而實現自我教育。
4、班級文化能為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起著輿論引導,使學生明辨是非,祛邪匡正。我們平時不難看到,一個恃強凌弱、企圖打人的蠻橫學生,會在集體輿論面前縮手縮腳,一個干了損人利己的壞事的學生,會在班級文化的強烈譴責下低頭。因此,班集體建設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搞好班級文化建設,努力引導和培育健康向上的集體輿論,使之成為道德評價和學生實現自我教育的手段,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關于班級文化的歷史
由于少年兒童學習、生活大部分時間是在班級集體中度過的,因此,班級文化是學生受教育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影響源之一。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生素質的提高主要依賴于班級文化的建設,“班級文化與學生素質發(fā)展研究”這一課題具有深刻的指導性意義和理論研究價值,對照課題研究計劃,我們基本完成了預定任務,課題接近結題,但我們認為對此課題的研究只是暫告一段落。
我們深知,對照形勢發(fā)展的要求,由于研究力量、研究時間的限制,尚有部分內容研究得不夠深入,我們將在認真總結經驗和不足的基礎上,揚長避短,對此課題再作深入的研究,把學校建設成為融科學性、藝術性、實驗性、創(chuàng)新性于一體的跨世紀的特色學校而奮斗
美國教育社會學家沃勒在《教學社會學》(1932)中關于學校文化的論述,開班級文化研究之先河。20 世紀 50 年代與 60 年代,美國的科爾曼、克拉克與英國的哈格里夫斯等人關于青年文化、學生文化類型的探討導致班級文化研究進入系統(tǒng)化與科學化階段。70 年代以來,以英國教育社會學界為主的關于學校教育知識與班級互動過程的實證分析,才促使班級文化研究從"輸入-輸出"研究轉向"黑箱研究"。
所謂"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制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比如文藝學、天文、地理、教育、服飾等等。作為班級文化,它與建筑文化、飲食文化一樣有著自己的外延和內涵。首先,它是一種個性文化,代表著班級的形象,體現了班級的生命。其次,它是班級全體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的財富,是全體師生共同勞動的結晶。第三,班級文化是一個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系統(tǒng)工程,它的主體是學生。
班級文化是一個班級的靈魂,是每個班級所特有的。它具有自我調節(jié)、自我約束的功能。班級文化涉及到與班級有關的各類人群,既包括我們以往比較關注的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師生之間的關系,也包括我們容易忽略的教師之間以及教師與家長之間的關系。而教師與教師之間是合力的關系,教師與家長之間是互補的關系。
班級文化可分為"硬文化"和"軟文化"。所謂硬文化,是一種"顯性文化",可以摸得著、看得見的環(huán)境文化,也就是物質文化,比如教室墻壁上的名言警句,英雄人物或世界名人的畫像;擺成馬蹄形、矩形、橢圓形的桌椅;展示學生書畫藝術的書畫長廊;激發(fā)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科普長廊;表露愛心的"小小地球村";懸掛在教室前面的班訓、班風等醒目圖案和標語等等。而軟文化,則是一種"隱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觀念文化和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包括各種班級規(guī)約,構成一個制度化的法制文化環(huán)境;觀念文化則是關于班級、學生、社會、人生、世界、價值的種種觀念,這些觀念彌漫在班級的各個角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因制度和觀念等引發(fā)出來,從學生身上表現出來的言談舉止和精神面貌,則是行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