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哲學的關系論文
科學、哲學與宗教概念是隨著人類生存的擴展而一同擴展的。從人類 歷史 的縱向看,三者幾乎是同時產(chǎn)生的,歷史上科學、哲學、宗教相互作用引起此消彼長......以下是學習啦小編整理分享的科學技術哲學的關系論文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科學技術哲學的關系論文篇一
淺論科學、哲學與宗教的關系
論文 關鍵詞: 科學 哲學 宗教 共生 互動
論文摘要:科學、哲學與宗教概念是隨著人類生存的擴展而一同擴展的。從人類 歷史 的縱向看,三者幾乎是同時產(chǎn)生的,歷史上科學、哲學、宗教相互作用引起此消彼長, 現(xiàn)代 社會里科學的機端發(fā)達使宗教只能成為一種炸主流的意識形態(tài),然而科學的發(fā)達使現(xiàn)代人更無法拋開宗教的精神安慰,也更需要哲學的“思”??茖W、哲學與宗教是伴隨人類始終的,三者自產(chǎn)生之日起就是相互 聯(lián)系、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在人類文明的森林里放葵共處、彼此互動。
科學、哲學與宗教是人類精神文明中最古老的三大組成部分,在古代,科學、哲學與宗教是混純一體的,科學被包容在作為知識總匯的哲學之中,哲學也曾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只是宗教的蟀女,科學、哲學與宗教之間的關系也就無從談起。到了近代,首先是科學呈現(xiàn)出獨立分化的特點,繼而宗教也漸失其統(tǒng)治地位,然而在這個時期,人們?yōu)楠毩⒎只某删退奈?,鮮有人去思考三者之間關系。在當代,科學、哲學與宗教在分化的基礎上又呈現(xiàn)出新的整合趨勢,許多問題,包括社會問題和各自領域的專業(yè)問題,單純依靠三者之一是很難解決的。由此,科學、哲學與宗教之間的關系,特別是科學與宗教之間的關系引起了人們越來越多的思考,成為人們關注的 熱點之一。
一、什么是科學?什么是哲學?什么是宗教?
要對科學、哲學與宗教概念作準確的界說是很困難的。就哲學和宗教的概念而言,什么是哲學,什么是宗教一直是各自領域爭論的熱點。我國傳統(tǒng)的教科書《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對哲學的定義是:人們對整個世界( 自然 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的根本觀點的體系,對自然知識、社會知識的概括和 總結 。這個定義有其合理性,但爭議較大。人們試圖將哲學定義為“對各種人類 經(jīng)驗的反思”或“對人類最為關心的那些問題的理性的、方法的和系統(tǒng)的思考。”羅素在其《西方哲學史》中說:“一切確切的知識—我是這樣主張的—都屬于科學;一切涉及超乎確切知識之外的教條都屬于神學。但是介于神學與科學之間還有一片受到雙方攻擊的無人之域;這片無人之域就是哲學。這是羅素對于科學與哲學及宗教的理解。對哲學的研究對象,中外哲學家都曾作過一些回答,只不過見仁見智,互有歧義。總體來說,哲學應該包括本體論(即西方學者所說的“形而上學”)、方法論和認識論。不同的時代,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哲學研究的對象與界域也隨之改變。哲學概念的界說是同人的生存一同擴展和改變的。
對宗教概念的界說也是如此,在人類文明諸多領域中,宗教是最具神奇色彩的。一方面,宗教獨具超凡的神性特征。另一方面,宗教又充滿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實際內(nèi)容。關于宗教,傳統(tǒng)的觀點認為:“按照社會學的觀點,一種事物要成為宗教至少必須具備三個條件:(1)有一套道義倫理規(guī)則;(2)有自己崇拜對象和崇拜儀式;(3)成為一種獨立的社會建制。
而對于科學是什么,人們的見解雖不相同,但總體來說爭議并不大。在現(xiàn)代較廣泛為人們所接受的對科學的定義是:科學是科學共同體采取經(jīng)驗理性的方法而獲得的有關自然界和社會的 規(guī)律 性和系統(tǒng)化的知識體系。
二、科學、哲學與宗教的共生
其實,無論科學、哲學還是宗教都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苏J為,人類對世界的認識只有兩個進路:一是自然主義的;一是宗教的。無神論,人道主義,科學主義屬于自然主義的進路;世界各大宗教屬于宗教的進路。在人類的早期階段,生產(chǎn)力極其低下,人類為生存而進行的生產(chǎn)經(jīng)驗的積累便是早期的科學。“物理科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對肉眼可見的天體運行一類自然現(xiàn)象的觀察,可以追溯到人們用來增進自己生活的安全和舒適的粗笨器具的發(fā)明。同樣,生物科學也一樣是從動植物的觀察和外科開始的??梢娍茖W的產(chǎn)生源于人類初期生產(chǎn) 實踐的需要。然而,生產(chǎn)力的低下與自然力的強大.使早期的人類不得不對種種神秘的自然現(xiàn)象產(chǎn)生原始的恐怖與崇拜。面對自然界種種無法解釋的神異表現(xiàn),他們只好歸之于詭裔的精靈的主宰,并希望能通過對神靈的恭順的表示來求得神的庇護,于是就崇拜起神靈來。“巫術,占星術和宗教必須一并加以研究,雖然它們在歷史上和科學的確切關系以及它們相互間的關系還不得知然而原始的巫術卻是失敗的較多。失望的信徒們很可能不再相信人可以控制自然,而且轉而去討好荒野中的捉摸不定的精靈—神或魔鬼—,希望這些精靈滿足他們的要求,這樣就過渡到某種形式的原始宗教。“有些人類學家認為,巫術一方面直接導致宗教,另一方面又直接導致科學,但是,弗雷澤卻以為,巫術,宗教和科學是按這樣的先后次序出現(xiàn)的。
“馬林諾夫斯基認為,原始人把可以用經(jīng)驗科學和觀察或傳說加以處理的簡單現(xiàn)象和他們所無法理解或控制的神秘不可估計的變化,明確區(qū)別開來。前者引向科學,后者導致巫術、神話和祭祀。
然而在古代,首先對生產(chǎn)的經(jīng)驗知識加以理性考察的,能夠探索其各部分之間的因果關系的則是愛奧尼亞哲學家。據(jù)說把丈量土地的經(jīng)驗規(guī)則變成一門科學—幾何學的創(chuàng)始者是米利都的哲學家泰勒斯和塞莫斯的畢達哥拉斯,這些自然哲學家在物質中尋找實在,漸漸創(chuàng)立了基本原素的學說??梢姡m然我們不能準確地考證哲學、科學與宗教的產(chǎn)生孰先孰后,實質上也沒必要,然而三者之間從產(chǎn)生起便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從人類歷史的縱向角度來看,可以認為三者幾乎是同時產(chǎn)生的。
三、歷史上科學、哲學與宗教的互動
古代希臘,一方面,古希臘哲學深受原始宗教的影響,另一方面,古希臘哲學又為后來基督教的產(chǎn)生奠定了基礎,基督教教義完全是在古代希臘哲學的影響下創(chuàng)立的。而哲學和科學之間,正如恩格斯所說,最早的希臘哲學家,同時也是自然科學家。希臘哲學最初源于古老的宗教祭儀, 發(fā)展 到一定階段后,原始的宗教意識和倫理意識便進入分崩離析的過程中。人們更多地關注人的現(xiàn)實問題,“希臘人被自己的心靈迷住了”,而“認識你自己”則是蘇格拉底哲學的主旨。人們對于純理論的興趣就過渡到后來的“哲學”。而哲學更傾向于自然科學,“由智者派和蘇格拉底開始,至柏拉圖主義達于頂峰。他們試圖從這樣的哲學中去創(chuàng)造新的宗教以代替已經(jīng)過時的舊的宗教。”然而在中世紀,隨著基督教勢力的強大并占統(tǒng)治地位,留給哲學的最多不過是一脾女的地位,“一個科學地奠定、發(fā)展和捍衛(wèi)教義的脾女的地位。同時,哲學也因此與神學在方法上對立起來,因為神學依靠神靈的啟示宣教的東西卻被哲學利用人類知識去獲取、去闡述。“哲學與神學在方法上的對立逐漸發(fā)展到本質上的對立。哲學逐步由闡述、捍衛(wèi)教義過渡到對教義進行批判,最后完全擺脫宗教的影響。由于中世紀宗教的獨尊地位,使哲學、科學都嚴重萎縮,尤其是科學幾乎陷于停滯。愛德華·格蘭特指出:“科學革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紀,中世紀創(chuàng)造了一種智力背景使自然科學才作為嚴肅的學科發(fā)展了起來。它提供了觀念和方式,對這種發(fā)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有人認為,后來的文藝復興是由于中世紀漫長的醞釀才使其發(fā)生得以可能。然而,我們也必須看到,如果沒有宗教的抑制和扼殺,科學與哲學這兩顆小樹原本會長得更茁壯些。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直到臨死前才敢拿出來出版卻依然遭禁,伽利略被判終身監(jiān)禁,布魯諾被燒死在火刑架上……,宗教在一切科學可能會危及其統(tǒng)治基礎的地方都毫不猶豫地采取了極端的措施??墒?,抑制與扼殺只能延緩科學的發(fā)展,卻無法最終阻擋科學前進的步伐。
即使在中世紀,科學的發(fā)展仍然對宗教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哥白尼的日心說對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的觀點提出了挑戰(zhàn),在這里,地球不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上的物種之一的人類也不再是萬物的至尊,(圣經(jīng))的基本觀點受到了質疑。牛頓力學的提出再一次對宗教產(chǎn)生了巨大的沖擊,形成了 機械論的宇宙觀。牛頓學說逐漸被視為是在許多方面都排除了上帝的必要。宇宙被視為自我控制、自我運轉的機械裝置,它不需要上帝的千預。太陽系最初是怎么運動的?牛頓的回答—上帝的第一次推動,這個回答客觀上使上帝的位置下降了,在物理科學中請出了上帝。今天所稱的“自然神論”就是受到了牛頓學說的影響。生物科學領域里出現(xiàn)了達爾文主義,達爾文主義對那種傳統(tǒng)的基督教觀點形成挑戰(zhàn),這種觀點認為所有的生命其特征及其行為都源于神的創(chuàng)造。而且,對于人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頂點,具有獨一無二的地位,享有特別的恩典,它也形成了質疑。達爾文把宗教徹底從自然科學中驅趕出來,科學的世界觀全面替代宗教的世界觀和哲學的形而上學世界觀。 當然, 科學 的 發(fā)展 給 哲學 帶來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古希臘處于萌芽階段的科學決定了那個時期以本體論為主的古希臘哲學,中世紀牛頓力學的發(fā)展促使了中世紀形而上學的 機械的宇宙觀的形成,“上一世紀的唯物主義主要是機械唯物主義,因為那時在所有 自然 科學中達到了某種完善地步的只有力學,而且只有剛體(天上的和地上的)力學,簡言之,即重量的力學。在這時期,哲學仍作為包羅萬象的科學一般,哲學是普遍的科學,各門具體學科僅是其分支。而自然科學是在近代經(jīng)過一次次“陣痛”逐漸從哲學的母體中獨立出來,逐步壯大并建立自己獨立的體系,哲學作為一門特殊學科,其領域便幾乎縮小到只限于對自身的批判活動了,各門具體學科逐漸獲得了自己獨特的研究方法。在 現(xiàn)代 社會,由于科學的強大與獨立,使傳統(tǒng)哲學終結了,哲學變成了海德格爾所說的“面向思的事情”。哲學只有關注,也不得不關注自己時代的科學才有生命力。盡管如此,哲學與科學之間卻仍然關系密切。首先,哲學在一定程度上仍對各門具體學科起著引導作用。恩格斯曾以深遂的科學洞察力明確指出,當自然科學的發(fā)展難以提供足夠的實證材料,不能從科學的角度用科學的方法來對某一問題做出解答的時候,必須借助于哲學思維的方法來解答,必須從哲學的層面來回答。在近代后期哲學的自然領域出現(xiàn)了預見、預言、假說、學說等很多形式,像恩格斯對原子可分的預見,康德關于太陽系起源和演化的原始星云假說,拉馬克的生物進化學說和賴爾的地質漸變學說等就是例證。在近代的自然科學領域中,這種以預見、預言、假說、學說等形式出現(xiàn)的科學問題的哲學解答更具普遍性。所有這些在本質上是對科學問題進行哲學思考的結果,是從哲學層面上解答的答案。然而,科學問題的哲學解答以后,還必須通過未來的科學 實踐的研究、驗證。
科學的獨立化決不意味著哲學和科學的“徹底分裂”。而是在某種意義上為哲學和科學建立新的關系奠定基礎,使科學與哲學在近代的分化的基礎上達到新的綜合,出現(xiàn)了哲學科學化和科學哲學化的雙向互動趨勢。一方面,自近代后期以來.尤其是現(xiàn)代,科學研究所遇到的科學問題已經(jīng)達到相當復雜的程度,必須借助于哲學思維和哲學方法。另一方面,離開具體科學,哲學也只是一個“空架子”,高度抽象的哲學理論需要具體科學的填充和驗證。哲學只有關注那些在科學研究領域不能從科學層面用科學方法來解答的科學問題并作出合理的解答時,哲學的生命力才能夠表現(xiàn)出來,而且哲學也只有在解答這些問題時,科學所提供的事實材料才能成為哲學加工、概括和 總結 的對象,才能將之有機地而不是機械地容納到哲學體系中來。
四、現(xiàn)代社會的科學、哲學與宗教
現(xiàn)代社會,與中世紀的宗教的極度膨脹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科學的極端繁榮與強大??茖W創(chuàng)造了或正創(chuàng)造著一個個奇跡,科學為人們創(chuàng)造著日益豐富的物質生活,使人們的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徹底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狀況??茖W帶給人們的實際的好處使科學滲透到了現(xiàn)代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學左右著我們每個人的價值觀與人生理想,科學左右著我們的社會秩序與國際關系,科學被奉為我們?nèi)梭w器官的延伸,“它(指科學)都是構成我們?nèi)祟愡@個物種完整身體的一部分,是我們伸向 環(huán)境索取生存所需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身體器官??茖W以其對人類的獨特貢獻使之在現(xiàn)代社會已成為一種社會建制,成為現(xiàn)代社會的真正的統(tǒng)治者。
然而,科學的發(fā)達是否意味著宗教的消解與哲學的死亡?恰恰相反,高度發(fā)達的科學技術在給人類創(chuàng)造出豐富的物質財富的同時給人類帶來了更多的危機和精神恐慌。二戰(zhàn)以來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日新月異,從宏觀上看,高科技造成的軍備競賽引起了 政治 危機,各種各樣的能源、生態(tài)和環(huán)境危機……等等。從微觀上看,高度現(xiàn)代化所帶來的快節(jié)奏的生活使現(xiàn)代人普遍處于焦慮狀態(tài),激烈競爭引起人們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強大的社會建制造成的個人的渺小感與無價值感……等等。科學在帶給人們幸福的同時也給人們送來了恐怖與罪惡。“我們這個時代的種種困難本身似乎就是這種社會進步所造成的。科學所帶來的新生產(chǎn)方法引起失業(yè)和生產(chǎn)過剩,絲毫不能幫助解救貧困。這種貧困狀態(tài)現(xiàn)在和以往一樣普遍存在于全世界。同時,把科學 應用于實際上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武器使戰(zhàn)爭變得更為迫近而可怕,使個人的安全幾乎降低到毫無保障的程度,而這種安全卻是文明的主要成就之一。雅斯貝爾斯在(存在與超越)中說,科學的意義和必要性不能為它自身的結構所證明??茖W不是自足的??茖W的努力經(jīng)常陷入無限循環(huán)。發(fā)達的科學技術使人類取得了巨大的 歷史 進步,另一方面又使人類為這種進步付出了許多代價。弗羅姆在其著作(逃避自由)中感嘆:在現(xiàn)代社會,由子人失去了他在一個封閉中的固定地位,他也就失去了他生活的意義,其結果是,他對自己和對生活的目的感到懷疑。······一種他人無價值和無可救藥的感覺壓倒了他。天堂永遠地失去了,個人孤獨地面對這世界—像一個陌生人投人一個無邊無際而危險的世界。新的自由帶來不安、無權力、懷疑、孤獨及焦慮的感覺。因此.在現(xiàn)代社會.雖然科技被奉為人體自身器官的延伸,成為人們?nèi)找嬉蕾嚨纳娣绞?,然而要消除人們對未來科學的懷疑并重新確立科學的意義與必要性并不能僅僅依靠科學本身。就個人來說,縱有萬貫家財.縱有這樣或那樣的形式上的溝通,心靈除了孤獨還是孤獨,精神除了荒蕪還是荒蕪??茖W的局限使它遭到了現(xiàn)代人文主義者的激烈批判。海德格爾認為現(xiàn)代科學與現(xiàn)代技術的本質是相同的,他認為技術參與了決定人與世界的關系,參與到現(xiàn)實的建立中,技術把人“會集”到技術展現(xiàn)中使人僅從有用性、功能性角度理解自然物,會集起來的強求由人類的活動引發(fā)卻不是由人類決定。美國后現(xiàn)代主義神學家大衛(wèi)·格里芬指出科學無法擺脫集團利益,“科學不是真理的不偏不倚的仲裁者,它不能無視相互斗爭的社會力量,科學是一個相當偏私的參與者,利用自己的地位使某些社會、政治和 經(jīng)濟 力量合法,而使另一些力量非法。法國后現(xiàn)代主義思想家福科討論了科學與權力的關系,他說科學是與權力一同產(chǎn)生的,科學施行權力而權力也能產(chǎn)生知識。
后現(xiàn)代主義者對科學的批判并非沒有根據(jù),科學研究“是什么?怎么樣?”科學關注“真”而不關注“為什么?應該怎樣?”即科學忽視了對“善”和“美”的關注。然而人類的天性是要追求“真、善、美”,要“詩意的安居”??茖W關注“真”,為我們創(chuàng)造物質的天堂、然而僅有物質的生活是蒼白而缺乏靈性的,是冰冷而殘酷的.是沒有色彩的。要建構人類賴之存活的“意義性”的精神家園,消除科學帶來的種種危機和個體生命的虛無感,必須在一定程度上依賴哲學與宗教的功用,哲學與宗教是未來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宗教生活為人們提供了可供選擇的另一種生活方式。如果說現(xiàn)代的哲學是面向思的事情,那么最后的哲學是通達人的心靈的哲學??茖W越發(fā)達,宗教也會越發(fā)達,也越離不開哲學的“思”??茖W、哲學與宗教之間的關系是緊密相 聯(lián)系的,是相互作用,彼此不可缺少的,是永恒的共生與互動的關系。
下一頁分享更優(yōu)秀的<<<科學技術哲學的關系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