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預習從形式向實質邁進
時間:
章玲1由 分享
摘 要:預習一直是很多教師積極采用的教學方法,但預習的一種實質性值得我們去深思,本文將就預習內容選擇的適切性、如何科學進行組織,以及對于學生學習的內容、教師在課堂上如何把握等等問題進行思考。
關鍵詞:有利于 科學組織 可操作 把握
在教學中,很多老師都認為預習是學生進行課堂教學的第一步,擁有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學生在學習中才能有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才能更好地進行課堂教學的學習。因此,有些老師每天的作業(yè)欄里都寫有“預習下一課內容”的字樣。但這樣的作業(yè)是否真正稱得上是有效作業(yè)呢?通過這種形式的預習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到底起著多大的作用呢?還是僅僅是流于形式的一點東西呢?筆者試舉一例引發(fā)大家的思考。
教學內容:《長、正方形的面積》
教師在學習這一內容的前一天就布置了“同學”今天回家預習長、正方形的面積”這一預習作業(yè)。
第二天課上是這樣操作的:第一種情況,把預習與教學全然隔開,仍然把學生當成一張白紙,一開始就進行計算公式的推導。第二種情況,一開始,出示一個長方形,給定長與寬的長度,問學生能否求出它的面積。相當一部分的同學通過預習已經(jīng)知道了面積計算公式,很輕松地算了出來。接下來教師說:“喔,你們已經(jīng)知道了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那么你們大概不知道這個公式的來歷吧?下面……又是一片教師指令性的操作,同樣又走到了老路上。大家應該不難看出這種預習的形式主義,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這種現(xiàn)象還是挺多的。然而這種預習又有什么意義呢?它引發(fā)了我一些思考。
思考一:是否所有的內容都利于預習。
確實, 預習在一定程度上非常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逐步培養(yǎng)學生一種與文本對話的能力。但困惑的是,學生如果直接通過閱讀書本,同文本進行直接性的對話,那么他們對知識就已經(jīng)有了了解,又怎能達到像有些教育家所說的“讓學生像前人、像研究者一樣研究數(shù)學”,又怎樣讓學生經(jīng)歷一個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呢?因此我覺得不具任何方法的預習還是存在著很多的弊端,有時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從實踐的經(jīng)驗來看,我覺得并不是每個內容一定都需要預習,還是應該視學習內容而定。像有些連帶關系的計算類課完全可以不去預習,因為學生都有著相當豐富的知識經(jīng)驗,在課堂上完全可以直接調用學生頭腦中的知識儲備學習新的內容,而且還不會被書本上所呈現(xiàn)的計算方法框死。曾記得在上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的口算時,我是在學生毫無預習準備的一種原始狀態(tài)下進行的,在與學生討論計算方法時,簡直出乎我的意料,學生的思維相當活躍,想出了很多種算法,書本上沒出現(xiàn),我們學生出現(xiàn)了。因此對于這種內容去預習還具有什么意義呢?而像一些約定俗成的概念類課卻是很有預習的必要性,如扇形、圓的認識、公因數(shù)、公倍數(shù)等等。通過預習可以讓學生提前了解一些未知領域的概念,對其有個初步的了解,再通過課內的學習,使概念逐步清晰化。
思考二:如果需要預習,如何科學地進行組織。
我們往往發(fā)現(xiàn),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預習,但在方法上卻缺乏指導,因而導致學生課前預習僅僅停留于走馬觀花,往往尋求到一種方法、一個結果就行了,使學生不能掌握正確的預習方法。而學生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方法簡單,一遇到挫折就打退堂鼓,進而過分依賴課堂的教學,把預習當作一種形式,而沒有真正地理解預習的重要性。因此科學地組織預習就顯得尤為重要。
1、精心設計預習問題。
預習問題是學生預習時的基本“憑借”,預習問題設計得當是取得良好預習效果的關鍵,好的預習問題具有引導學生預習、啟迪學生思維的作用。
(1)預習要有可操作性。布置預習作業(yè),既要防止出現(xiàn)“請同學回去預習例幾或第幾頁”這樣空泛的預習要求(如上面的一個案例),同時又不能將問題設計得過大,教師要善于把預習要求分解為若干個小問題來呈現(xiàn),以方便學生根據(jù)預習問題展開自學。
(2)預習問題要體現(xiàn)量力性。
通過預習,學生確能初步理解、解決一些問題,但通過預習學生能掌握哪些問題呢?教師不但要心中有數(shù),而且要較為準確地估計。不恰當?shù)靥岢鲆恍┻^高的要求,會挫傷學生預習的積極性。
(3)預習問題要有啟發(fā)性。預習的過程是學生試圖理解新知、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有點撥作用、有啟發(fā)性的預習問題有助于學生理解新知、嘗試成功。
2、根據(jù)學習內容合理確定預習形式。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覺得以下幾種預習方式值得提倡。
(1)閱讀類。它是預習的一種基本形式,在約定俗成的新概念建立之前通常使用這種方式。通過與文本對話后,能對即將學習的知識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并適當注意記錄下自己還不理解的地方,便于在課堂上與老師及同學交流,使其理解得更加透徹。
(2)做中學類。并非所有的學習內容都要讓學生閱讀領會,因為如果都讓學生通過書本直接了解知識的獲取過程以及結果,這樣就很難促使學生進行探索,長此以往,學生的探究能力會明顯減弱。因此在預習時我們教師應充分考慮這一點,定位好預習的目標,讓學生對即將要學習的知識經(jīng)歷一個做中學的過程。
A、制作。如學習《長方體正方體認識》一課前,教師可以讓學生領取一些材料(有頂點、長短不一的小棒),讓學生先回去制作一個長方體和一個正方體模型,在制作中來感受長、正方體的特點。
B、實驗。如教學圓錐與圓柱的體積關系之前可布置學生實驗并撰寫實驗報告,通過實驗事先對圓錐與圓柱的體積關系有一個初步的思考。
如上面所述在預習《長方體、正方體》一課時,學生在做的過程中要把自己的一些體會即時記錄下來,特別是反思自己失敗的原因與成功的經(jīng)驗。有的同學在制作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由于小棒沒有按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棱的特征領取,因此只搭出了一個立體模型,如果換幾根的話就一定能成功。有的學生發(fā)現(xiàn):制作立方體的材料必須要12條一樣長的小棒,長方體只要保證有3組相同的小棒,每組4根,這樣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已經(jīng)初步掌握了長、正方體的特征。再如,上面提到的《圓錐體的體積與圓柱體的關系》一課,要著重讓學生反思:是否所有的圓錐體與圓柱體的體積都存在著3比1的關系?如果是3比1的話那應該符合怎樣的條件?在實驗的過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問題?你是如何解決的?
思考三:學生預習后,對所學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那教師在課堂上應如何操作、把握。
1、檢查反饋式。
檢查肯定,增強自信,這一課堂教學的處理是著眼于滿足學生強烈的企盼成功的心理需求,從學生的“學會處”入手,既可以通過教師出題進行考查,也可以讓學生列舉例證。如在學習比較小數(shù)的大小時,學生有比較整數(shù)大小的方法,因而通過預習一下子就找到了結合點,第二天課上教師完全放手,讓學生列舉并比較,驚訝的是學生居然分類列舉,而且比較的理由多且充分。
2、交流匯報式。
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是完全帶著自己的思考進行的,他自己的思考可能是非常個性化的東西,因此教師應十分重視把學生個性化的東西徹底暴露,給他一個交流匯報的機會,在交流匯報中使全體同學對一個新的概念更加清晰化。如在預習《長、正方形的面積》時,教師提供了一個長方形紙片和很少量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讓其探索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學生預習的層次肯定不一樣,因此課上就采用交流匯報式,談談自己是怎樣走過這條探索之路的。在交流的過程中有同學談到:我發(fā)現(xiàn)老師給我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不夠,于是就再做了同樣大小的幾個進行測量。有的說:我先把老師提供的小正方形擺上去,擺在什么地方做一個記號,再把擺過的小正方形移過來接著擺。還有的說:我發(fā)現(xiàn)小正方形不夠后,就想辦法,結果我發(fā)現(xiàn)只要在長里擺一擺,看有幾塊,再看寬里有幾塊就行了。在這樣的點點滴滴的交流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經(jīng)歷了一個濃濃的思考過程,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應運而生,而且學生的思維也在交融互補。
預習的方法應該還有,教師課堂上的操作會更精彩,愿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創(chuàng)出一條更有效的預習之路。
關鍵詞:有利于 科學組織 可操作 把握
在教學中,很多老師都認為預習是學生進行課堂教學的第一步,擁有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學生在學習中才能有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才能更好地進行課堂教學的學習。因此,有些老師每天的作業(yè)欄里都寫有“預習下一課內容”的字樣。但這樣的作業(yè)是否真正稱得上是有效作業(yè)呢?通過這種形式的預習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到底起著多大的作用呢?還是僅僅是流于形式的一點東西呢?筆者試舉一例引發(fā)大家的思考。
教學內容:《長、正方形的面積》
教師在學習這一內容的前一天就布置了“同學”今天回家預習長、正方形的面積”這一預習作業(yè)。
第二天課上是這樣操作的:第一種情況,把預習與教學全然隔開,仍然把學生當成一張白紙,一開始就進行計算公式的推導。第二種情況,一開始,出示一個長方形,給定長與寬的長度,問學生能否求出它的面積。相當一部分的同學通過預習已經(jīng)知道了面積計算公式,很輕松地算了出來。接下來教師說:“喔,你們已經(jīng)知道了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那么你們大概不知道這個公式的來歷吧?下面……又是一片教師指令性的操作,同樣又走到了老路上。大家應該不難看出這種預習的形式主義,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這種現(xiàn)象還是挺多的。然而這種預習又有什么意義呢?它引發(fā)了我一些思考。
思考一:是否所有的內容都利于預習。
確實, 預習在一定程度上非常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逐步培養(yǎng)學生一種與文本對話的能力。但困惑的是,學生如果直接通過閱讀書本,同文本進行直接性的對話,那么他們對知識就已經(jīng)有了了解,又怎能達到像有些教育家所說的“讓學生像前人、像研究者一樣研究數(shù)學”,又怎樣讓學生經(jīng)歷一個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呢?因此我覺得不具任何方法的預習還是存在著很多的弊端,有時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從實踐的經(jīng)驗來看,我覺得并不是每個內容一定都需要預習,還是應該視學習內容而定。像有些連帶關系的計算類課完全可以不去預習,因為學生都有著相當豐富的知識經(jīng)驗,在課堂上完全可以直接調用學生頭腦中的知識儲備學習新的內容,而且還不會被書本上所呈現(xiàn)的計算方法框死。曾記得在上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的口算時,我是在學生毫無預習準備的一種原始狀態(tài)下進行的,在與學生討論計算方法時,簡直出乎我的意料,學生的思維相當活躍,想出了很多種算法,書本上沒出現(xiàn),我們學生出現(xiàn)了。因此對于這種內容去預習還具有什么意義呢?而像一些約定俗成的概念類課卻是很有預習的必要性,如扇形、圓的認識、公因數(shù)、公倍數(shù)等等。通過預習可以讓學生提前了解一些未知領域的概念,對其有個初步的了解,再通過課內的學習,使概念逐步清晰化。
思考二:如果需要預習,如何科學地進行組織。
我們往往發(fā)現(xiàn),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預習,但在方法上卻缺乏指導,因而導致學生課前預習僅僅停留于走馬觀花,往往尋求到一種方法、一個結果就行了,使學生不能掌握正確的預習方法。而學生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方法簡單,一遇到挫折就打退堂鼓,進而過分依賴課堂的教學,把預習當作一種形式,而沒有真正地理解預習的重要性。因此科學地組織預習就顯得尤為重要。
1、精心設計預習問題。
預習問題是學生預習時的基本“憑借”,預習問題設計得當是取得良好預習效果的關鍵,好的預習問題具有引導學生預習、啟迪學生思維的作用。
(1)預習要有可操作性。布置預習作業(yè),既要防止出現(xiàn)“請同學回去預習例幾或第幾頁”這樣空泛的預習要求(如上面的一個案例),同時又不能將問題設計得過大,教師要善于把預習要求分解為若干個小問題來呈現(xiàn),以方便學生根據(jù)預習問題展開自學。
(2)預習問題要體現(xiàn)量力性。
通過預習,學生確能初步理解、解決一些問題,但通過預習學生能掌握哪些問題呢?教師不但要心中有數(shù),而且要較為準確地估計。不恰當?shù)靥岢鲆恍┻^高的要求,會挫傷學生預習的積極性。
(3)預習問題要有啟發(fā)性。預習的過程是學生試圖理解新知、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有點撥作用、有啟發(fā)性的預習問題有助于學生理解新知、嘗試成功。
2、根據(jù)學習內容合理確定預習形式。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覺得以下幾種預習方式值得提倡。
(1)閱讀類。它是預習的一種基本形式,在約定俗成的新概念建立之前通常使用這種方式。通過與文本對話后,能對即將學習的知識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并適當注意記錄下自己還不理解的地方,便于在課堂上與老師及同學交流,使其理解得更加透徹。
(2)做中學類。并非所有的學習內容都要讓學生閱讀領會,因為如果都讓學生通過書本直接了解知識的獲取過程以及結果,這樣就很難促使學生進行探索,長此以往,學生的探究能力會明顯減弱。因此在預習時我們教師應充分考慮這一點,定位好預習的目標,讓學生對即將要學習的知識經(jīng)歷一個做中學的過程。
A、制作。如學習《長方體正方體認識》一課前,教師可以讓學生領取一些材料(有頂點、長短不一的小棒),讓學生先回去制作一個長方體和一個正方體模型,在制作中來感受長、正方體的特點。
B、實驗。如教學圓錐與圓柱的體積關系之前可布置學生實驗并撰寫實驗報告,通過實驗事先對圓錐與圓柱的體積關系有一個初步的思考。
如上面所述在預習《長方體、正方體》一課時,學生在做的過程中要把自己的一些體會即時記錄下來,特別是反思自己失敗的原因與成功的經(jīng)驗。有的同學在制作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由于小棒沒有按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棱的特征領取,因此只搭出了一個立體模型,如果換幾根的話就一定能成功。有的學生發(fā)現(xiàn):制作立方體的材料必須要12條一樣長的小棒,長方體只要保證有3組相同的小棒,每組4根,這樣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已經(jīng)初步掌握了長、正方體的特征。再如,上面提到的《圓錐體的體積與圓柱體的關系》一課,要著重讓學生反思:是否所有的圓錐體與圓柱體的體積都存在著3比1的關系?如果是3比1的話那應該符合怎樣的條件?在實驗的過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問題?你是如何解決的?
思考三:學生預習后,對所學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那教師在課堂上應如何操作、把握。
1、檢查反饋式。
檢查肯定,增強自信,這一課堂教學的處理是著眼于滿足學生強烈的企盼成功的心理需求,從學生的“學會處”入手,既可以通過教師出題進行考查,也可以讓學生列舉例證。如在學習比較小數(shù)的大小時,學生有比較整數(shù)大小的方法,因而通過預習一下子就找到了結合點,第二天課上教師完全放手,讓學生列舉并比較,驚訝的是學生居然分類列舉,而且比較的理由多且充分。
2、交流匯報式。
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是完全帶著自己的思考進行的,他自己的思考可能是非常個性化的東西,因此教師應十分重視把學生個性化的東西徹底暴露,給他一個交流匯報的機會,在交流匯報中使全體同學對一個新的概念更加清晰化。如在預習《長、正方形的面積》時,教師提供了一個長方形紙片和很少量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讓其探索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學生預習的層次肯定不一樣,因此課上就采用交流匯報式,談談自己是怎樣走過這條探索之路的。在交流的過程中有同學談到:我發(fā)現(xiàn)老師給我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不夠,于是就再做了同樣大小的幾個進行測量。有的說:我先把老師提供的小正方形擺上去,擺在什么地方做一個記號,再把擺過的小正方形移過來接著擺。還有的說:我發(fā)現(xiàn)小正方形不夠后,就想辦法,結果我發(fā)現(xiàn)只要在長里擺一擺,看有幾塊,再看寬里有幾塊就行了。在這樣的點點滴滴的交流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經(jīng)歷了一個濃濃的思考過程,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應運而生,而且學生的思維也在交融互補。
預習的方法應該還有,教師課堂上的操作會更精彩,愿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創(chuàng)出一條更有效的預習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