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社會道德的思修論文2000字(2)
論社會道德的思修論文2000字
論社會道德的思修論文2000字篇二
《當代社會道德困境探究》
[摘要]我們在反思社會時就能發(fā)現寄生在市場經濟中的大量道德問題。這些形式各樣的道德問題交織在一起便是我們所面臨的道德困境。這種道德困境可以用現代社會中的義利之爭來表達。它既包括道德與社會和法律的分離,也包括利益主體之間的困境。公德和私德之間的博奕也是造成道德困境的重要原因。然而,探其本原,道德困境之所以存在,關鍵在于道德與商品經濟的本質不同,或者說兩者追求的目標不同。面對經濟社會中的道德困境,我們所期待的是道德的制度化時代。
[關鍵詞]道德困境 二律背反 商品經濟 道德制度化
[作者簡介]梁文輝,男,江西現代學院培訓中心主任,講師。
十八世紀的法國思想家盧梭在研究古羅馬時期的貴族生活時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即道德與社會的二律背反。盧梭認為物質文明每前進一步都伴隨著精神不平等的深化和道德的墮落①。反思盧梭在十八世紀提出的社會發(fā)展的道德困境,我們不難看出當時的西方世界在商品經濟大發(fā)展的背景下,道德水平的下降。當前,我國正處于市場經濟突飛猛進的時期,我們在發(fā)展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是否也會遭遇西方發(fā)展經濟所付出的道德代價。思考這個問題對于我們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道德水平的不斷提升不僅不會阻礙經濟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還有利于建立一個良好的經濟發(fā)展環(huán)境和營造一個良性的競爭環(huán)境。
一、當代社會存在大量道德問題,社會面臨道德困境
現代經濟生活往往伴隨著各種各樣的競爭,如果沒有一個完備的法律體系來約束每一個市場參與者的行為,那么這種競爭也就會由自發(fā)的競爭演變成為無序的競爭,而許多道德問題也就寄生在這些無序競爭之中。
誠信,作為市場經濟的一個基本的道德要求,卻成為當今社會的一條高不可攀的道德標準。在自由競爭的市場之中,個人是怎樣從誠信中逐步滑落下去的呢?這顯然是不合理的市場競爭造成的。如果每一個市場參與者都以不擇手段謀取暴利為目的,那么市場中就必然充斥著欺詐、坑蒙拐騙的現象?,F在,這些非誠信的行為在市場中隨處可見,甚至出現了多個依靠假貨生存的市場,即使每年政府和企業(yè)斥巨資打假,卻是屢禁不止,且越打越多,越打越盛,這不僅是因為假貨有巨大的市場需求,而且反映出人們在非誠信的市場經濟中,已經習慣了這種非道德的經濟生活。
對生命的尊重,是世界上每個民族在任何時期都應遵守的一個最基本的道德原則。康德在他的《道德形而上學》一書中指出,一個有道德的人不僅要尊重他人的生命,而且要尊重自己的生命,能夠在精神處于十分痛苦的狀態(tài)下保持自己的生命而不去自殺,這是最基本的道德,也是作為人應有的道德。他指出,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生命都不尊重,那么讓他去尊重他人的生命是幾乎不可能的。在過去的幾年里,我們的許多產業(yè)中就出現了為了追求高額的利潤而漠視工人的生命的現象。這種現象頻繁地在發(fā)生在過去幾年的生產事故中,而以煤礦生產行業(yè)為最甚。該行業(yè)的工人死亡率居高不下,年年攀升。根據國家安監(jiān)總局的數據,截止去年12月11日,全國共發(fā)生煤礦事故近三千余起,死亡的礦工人數達到5491人,比去年同期增加206人②。為追求高額的利潤而不愿意把必要的資金投入到安全設備中,漠視礦工的生命安全,這是極其嚴重的道德敗壞問題。一方面,每年成百上千的礦工倒在礦難之中;另一方面,拿著帶有礦工血肉的錢的礦主們卻一擲千金,揮霍無度。鮮明的反差最真實地勾勒出少數資源掌控者的可怕的道德現狀。
經濟領域的非道德現象進一步蔓延到了社會的其他領域。在媒體中,我們經??梢月牭交蚩吹接嘘P見死不救的事件及相關報道。社會似乎變得越來越冷漠,人情好象頃刻間消失。道德行為在社會中似乎已經成為了異類現象。有的學者已經用道德底線來描述當今社會的道德現狀。
以上羅列的只是我們社會道德困境的一部分現象,但它們也是最能體現道德困境的現象。如今,道德困境已經形成,我們要做的應該不僅僅是批判非道德的現象,而應該從社會本身出發(fā)挖掘道德困境產生的根本原因,并通過社會的有效調節(jié)徹底改變這種道德困境。
二、道德困境產生的原因
1、道德本身存在的困境。
社會存在道德困境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源于道德的本質。為什么說存在道德困境是道德的本質造成的?我們必須從道德的定義中來研究道德的本質。根據魏英敏教授對道德定義,道德就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關于善與惡、公正與偏私、誠實與虛偽等觀念、情感和行為習慣,并依靠社會輿論和良心指導的人格完善與調節(jié)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規(guī)范體系③。道德作為人的觀念、情感和行為習慣,是調節(jié)人與人、人與自然的規(guī)范和體系。但是,道德對人的行為的調節(jié)和引導主要依靠的是社會輿論以及道德良心。而道德良心對于人的調節(jié)屬于人的主觀世界的自我調節(jié),這種調節(jié)是一種“軟調節(jié)”,④不具備強制性。
從道德的起源來看道德困境的產生,歷史上對于道德起源有很多的看法,有帶有宗教色彩的神啟論和天賦論;有以人的情感和欲望為中心的情感欲望論;還有以人類起源論為理論基礎的動物本能說。無論是情感欲望論還是動物本能說,都體現了這樣一個問題:人的道德是與人的主觀觀念有著很強聯系的意識,這種意識不具備強制性。而科學的道德起源論認為,人的道德產生的主觀和客觀條件是人的自我意識和社會關系,人在社會關系活動中形成了關于善與惡、利與害之間的觀念。從科學的道德起源論中我們可以發(fā)現,道德是關于利與害的觀念,這就是道德困境存在的一個重要原因。
從利益方面來思考,在社會中所有的人的利益不可能完全相同,從微觀上來分,利益可以分為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不同的利益必然帶來多方面的矛盾。然而,不同的團體代表著不同的利益集團,他們之間的善惡標準和觀念也必定有分歧,這也就會帶來不同的利弊評價標準。在社會法制不完整的前提下,靠著道德的“軟調節(jié)”也就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
2、近代商品經濟發(fā)展的結果:公德與私德的困境。
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打破了人類的交往界限,大大地拓展了人類的社會關系,人們開始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交流。以前由于地域原因而形成的局部的道德觀念也在市場中得到交流和發(fā)展。同時,在市場經濟中出現的新的道德問題也在不同的道德觀念的交流與碰撞中得到了解決。在這個過程中,法律對于協調不同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發(fā)揮了極其重要作用。因此,在法制水平相對落后的地區(qū),隨著市場經濟而產生的道德問題卻相對難以得到很好地調節(jié)。
從本質上來看,道德困境存在的原因在于,市場經濟把社會分為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因此道德也相應地有公德與私德之分。公德與私德之間存在的困境也就演變?yōu)榈赖吕Ь?。公德很大程度上是代表公共利益,是維護公共秩序的道德觀念;而私德卻是個人或是小范圍的道德觀念。兩者之間的利益主體的不同就形成了人們在某些時候采取短期行為來維持個人利益,而這種短期行為對于個人來說是能帶來利益的,因此是善的,但是對于整個社會而言,短期行為無疑是損害整體利益的,對于整體來說就是惡的。這就自然形成了道德困境。
3、道德與法律在實踐中的分離。
為了捍衛(wèi)社會整體的利益和保障大多數人的利益,人們以法律來規(guī)范所有人的行為,人們在行為中就有了兩套行為規(guī)范。但道德注重從人的內心來調節(jié)人們的行為,法律則屬帶有外部強制性的行為規(guī)范。由于它們發(fā)生作用的原因各不相同,法律公正很大程度上不一定能符合道德的公正原則。如法律是可以奪取人的生命,但在道德正如康德所說尊重生命是人的最基本道德。道德與法律在現實中的分離是道德困境生成的重要原因。
三、道德困境解決的途徑之一――道德制度化
道德制度化是在上世紀末公共管理興起后提出來的。道德的制度化就是以人的道德良心作為基礎,把人的道德觀念和規(guī)范像法律一樣具體化,并成為人們生活中規(guī)范人們行為的主要規(guī)范體系。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道德立法,從人們的道德生活中開始約束人的行為,從而做到從源頭遏制人的非道德行為的發(fā)生。
道德制度化能夠成為現實的基礎是人的道德良心的實存。作為人的存在方式之一,道德存在在近來的學術研究中被著重地提出來,并與人的物理存在和精神存在作為人的三大存在之一⑤。道德存在是人本具的,只要人在社會中活動就一定和道德相聯系。在人的道德存在中,良心是核心。良心在人的行為選擇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良心在形式上可以表現為人的義務感、責任心。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人類利益的進一步趨同,良心將在人的社會生活中體現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為道德制度化奠定了基礎。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法律的完善,為道德立法提供了可以借鑒的經驗,也就是說法律的完善為道德制度化提供了可能性。
道德制度化的實現是我們解決現實社會中道德困境的途徑,道德制度化能夠協調人們的不同利益需求,使人們在社會活動中能夠和諧地調節(jié)自身的行為活動。
注釋:
?、佗畚河⒚?《新倫理學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166.112.
?、凇赌戏饺宋镏芸穂J].2005(26),19.
?、苋f慧中.《生命倫理學與生命法學》[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2.
⑤張康之.《公共管理倫理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220.
論社會道德的思修論文2000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