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消費碩士研究論文(2)
農村消費碩士研究論文篇2
淺析當前農村消費狀況
摘 要:當前,促進農村消費,擴大消費需求,是進一步發(fā)揮消費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通過對山西省嵐縣當前農村消費狀況、特點、與城鎮(zhèn)居民消費的差異、制約因素等情況的調查分析,提出進一步擴大農村消費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擴大內需;農村消費;消費支出
一、農村消費現狀及特點
(一)中低端消費需求占主導地位
農民收入的多少直接決定其消費需求的高低。調查顯示,75.5%的農村家庭年收入在5000-15000元之間,其中,家庭年收入在5000元-8000元的農戶最多,占68%,而家庭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和15000元以上的所占比例僅為15.2%和10.3%。在收入水平相對較低的情況下,農民消費呈現出中低端需求為主的特征。
(二)生存型消費依然是農民消費的首選
受農民收入水平限制及傳統思想的影響,農民消費傾向一般是按照吃、穿、用、住、行的順序來發(fā)展和滿足的。據調查,農民消費支出的先后次序是?押吃穿、農業(yè)投入、子女教育、建房、婚嫁和家用電器,吃穿、必要的農業(yè)投入占消費支出的比重達50.57%,其中農民用于吃穿的生活消費支出人均500元,占消費支出總額的35.21%;用于購買種籽、化肥、農藥、農機具的農業(yè)生產支出人均375元,占消費支出總額的15.36%,可見生存型消費依然是農民消費的首選。
(三)教育、醫(yī)療消費成為農民的頭等大事
調查顯示,農村家庭按每年發(fā)出排序,依次是?押子女教育、吃穿、農業(yè)投入、建房、醫(yī)療、婚嫁、交通通信、文化娛樂。75%的農村家庭年子女教育支出平均在2000元以上,53%的家庭年醫(yī)療費用支出平均為 580元,兩項支出占農村家庭總支出的50%以上。子女教育支出、醫(yī)療支出成為農民支出的重頭,由于教育、醫(yī)療支出負擔重,23.5%的農民甚至負債消費,教育、醫(yī)療支出成為了農民的頭等大事。
(四)家庭享受型耐用消費品支出呈下滑趨勢
調查顯示,農村家庭自行車、電視機和洗衣機等家庭享受型耐用消費品的普及率已達95%,使農民對耐用消費品的購買支出呈下滑趨勢,人均消費支出僅 128元,較上年下降16.78%。冰箱、空調、照相機等其他享受型耐用消費品的普及率較低,平均不足10%,購買力更低,人均支出僅76元,較上年下降6.72%。相反摩托車、農用機械及運輸工具等實用型耐用消費品的普及率在35%以上,人均消費支出達300元,較上年增長11.32%,消費呈逐年上升趨勢。
(五)人情往來消費逐年攀升
由于農村家庭相互效仿、盲目攀比,使農村人情往來支出不斷增多、禮金不斷加碼,已成為農戶一個不堪負重的項目。人情往來消費支出名目除婚喪嫁娶外,還有新房上梁、喬遷新居、生日祝壽及孩子滿月、升學等多種形式。一次禮金支出由2000年以前的人均100元升到200-300元,婚喪大事禮金高達1000-3000元,僅2005年,農村家庭戶均禮金支出高達405元,比上年同期增加93元,增長29.8%。農村禮數之多、禮金之重,嚴重影響了農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消費。
(六)農村保險消費發(fā)展不足
經調查,目前農村開辦的險種只有人壽險、財產險、養(yǎng)老險,而農業(yè)保險、農村醫(yī)療保險尚未開辦。從農戶入保情況看,85%的農戶沒有參加任何保險,參加保險的農戶以車輛險、養(yǎng)老險、人壽險為主,分別占到參險農戶的60.1%、17.65%、22.25%。
二、農村居民消費與城鎮(zhèn)居民消費的差異
(一)城鄉(xiāng)居民消費水平差距較大
城鄉(xiāng)居民消費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其收入的多少。2005年,嵐縣農民人均純收入936元,而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327元,農民收入為城鎮(zhèn)居民收入的17.57%。受收入水平限制,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821元,為城鎮(zhèn)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4532元的18.12%,農村居民的總體消費水平與城鎮(zhèn)居民差距較大。
(二)農村居民量入為出的消費觀念強
農村居民受傳統消費觀念的影響,比城鎮(zhèn)居民有更強的節(jié)儉消費觀念和習慣,消費一般量入為出。生活寬裕、收入相對穩(wěn)定的城鎮(zhèn)居民,卻更關注生活質量的提高,消費傾向明顯較強。據調查,2005年城鎮(zhèn)居民平均消費傾向為70.5%,農村居民平均消費傾向為54.2%,比城鎮(zhèn)居民消費傾向低16.3個百分點。
(三)農村居民明顯偏重于基本生存消費
從當前消費構成看,2005年城鄉(xiāng)居民各類消費占總消費額的比重,城鎮(zhèn)居民依次是?押食品44.4%、居住13.8%、文教娛樂服務10.9%、醫(yī)療保健6.1%、交通通訊9.1%、衣著7.8%、設備用品及服務5.5%。農村居民依次是?押食品48.4%、居住15.5%、子女教育13.5%、醫(yī)療5.3%、衣著6.1%、家用設備4.7%、交通4.3%。可見城鎮(zhèn)居民的消費逐步由滿足基本生存消費向享受和發(fā)展型消費轉換,而農村居民明顯偏重于基本生存消費。
(四)農村居民消費更注重經濟、實用型
以家用設備用品的購置為例,農村家庭洗衣機、電冰箱、彩電等開始進入普及階段,而城鎮(zhèn)家庭對彩電、冰箱、洗衣機等的需求已趨于飽和或更新,進入電腦、空調、消毒(洗)碗柜(機)、攝像機、等較高消費層次。2005年,城鎮(zhèn)居民人均購買家庭設備用品消費358元,農村居民消費128元,相差2.79倍。
三、制約農村消費的因素
(一)農民收入偏低
主要表現有:一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直接制約農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從2003年至2005年,嵐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857元、766元、936元,年平均增長速度為5.78%,而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4325、5014、5327元,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1.09%,農民收入增長緩慢。二是農民收入差距不斷拉大,農民整體消費水平難以提高。近年來農民收入差距不斷拉大。15%的高收入農戶占有了農民四分之一的收入份額,其人均純收入在3000-5000元;而20%的低收入農戶占有不到十分之一的收入份額,其人均純收入在800-1000元,高低收入戶收入差距拉大,影響了農民整體消費水平的提高。三是農民收入的不確定性制約農民消費。由于農產品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期內不會改變,農戶收入隨市場需求格局變動波動較大:農業(yè)受氣候影響較大,農戶豐年增收災年減收;農業(yè)生產具有季節(jié)性,農閑時外出打工收入很不穩(wěn)定,具有典型的暫時收入特性。可見,農民收入不確定因素很大,農民消費顧慮較多。
(二)農村消費環(huán)境差
主要表現有:一是基礎設施落后。很多地方存在電網老化、電價高、電視接受信號弱、不通自來水等問題,使很多耐用消費品無法發(fā)揮應有的功能。二是流通體系不健全。以前的鄉(xiāng)村基層供銷合作社全部倒閉,取而代之的是經營日用品的個體小賣部,農民想買一些值錢的生活用品必須進城。三是農村售后服務落后,不合格的商品無法退換,商品壞了無法修理。四是打假維權力量弱。由于不少非法經營者將制假售假的“陣地”轉向農村,農村商品質量沒保證,而消費者保護組織建設在農村不健全,很難及時發(fā)現問題并實施有效的監(jiān)督,農民消費不放心。
(三)農民預期支出增加,消費心理壓力大
據調查,農民預期支出在不斷增加,主要表現在:一是子女教育費不斷增加。近年來農民子女教育費負擔不斷加重,子女接受9年義務教育、7年非義務教育的費用負擔總額為8-10萬元,僅2005年嵐縣75%的農村家庭子女教育支出平均在2000元以上。二是醫(yī)療費、醫(yī)藥費的攀升超過了農民收入的增長幅度。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22.19%,而醫(yī)療費增長30.4%,醫(yī)療費的增長幅度大大超過了農民收入的增幅。三是人情往來支出逐年攀升。2005農民人情往來支出戶均405元,較上年增長29.8%,且仍有不斷上升之勢。在預期支出增加的情況下,醫(yī)療、養(yǎng)老等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農民收入又極不穩(wěn)定,農民消費心理缺乏安全感,消費心理壓力增大。
(四)社會保障不健全
與城市相比,農民更易受到自然、市場、疾病等風險的影響,農民收入的穩(wěn)定性較差,而面向農業(yè)、農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還未完全建立,農業(yè)保險、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醫(yī)療保險和養(yǎng)老保險等制度不完善。因此,為平衡不同時期的收入水平,保持生活的相對穩(wěn)定,預防疾病、養(yǎng)老等問題,農戶只能通過壓縮即期消費,增加儲蓄來解決。
(五)金融支持乏力,限制農民超前消費
對基層金融機構來說,支持“三農”發(fā)展的信貸品種主要是農業(yè)生產性貸款,即播種所需的種籽、化肥、農藥等小額信貸需 求,以及養(yǎng)殖戶、種植戶、農副產品加工戶、購置農機具等數額較大的信貸項目。而對于農戶提出的因子女升學、就醫(yī)、婚嫁等借款申請,需提供有固定收入的擔保人或財產抵質押等較高的資信憑證,致使大多數農戶只能向親戚朋友舉債,有的甚至不得不從民間借貸渠道取得資金。其它如高檔消費品的購買、購建住房等信貸需求,基層金融機構也很少予以支持。
四、擴大農村消費的對策建議
(一)建立健全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增加農民收入,提升農民購買力水平
農村消費有效需求不足的關鍵在于農民收入偏低,啟動農村消費市場,必須解決農民增收問題。各地政府應從統籌城鄉(xiāng)發(fā)展的高度出發(fā),認真執(zhí)行國家 “城市帶動農村”、“工業(yè)反哺農業(yè)”的政策,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xiāng)的投入機制,徹底打破城鄉(xiāng)二元發(fā)展格局,擴大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不斷增加對農業(yè)基礎建設、農村發(fā)展的投入,引導農民以高產、優(yōu)質、高效、生態(tài)、安全農業(yè)為重點,形成產業(yè)多樣、特色突出、布局合理、規(guī)模適度的農業(yè)發(fā)展良性格局,逐步建立健全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不斷提升農民購買力水平。
(二)改善農村消費環(huán)境,擴大農村消費領域
一是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目前農村消費水平低,除收入因素外,農村基礎設施落后也是重要原因。因而加大對農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的投入,為家用電器、電信等產品進入農村市場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擴大農村居民的消費領域。二是完善農村市場流通體系。各級政府要實際結合本地的資源優(yōu)勢、產業(yè)結構、交通條件、人口密度、消費特點等,培育一批以農貿市場為依托,以批發(fā)市場為骨干的農村市場體系,方便農民消費。三是創(chuàng)造條件為農村提供消費權益服務。工商、質檢部門要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為農村提供農產品質量安全和信息等多方面服務,要嚴處傷農、坑農行為,切實維護農民權益。
(三)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減輕農民的后顧之憂
建立健全與農村經濟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是解決困擾廣大農民養(yǎng)老、醫(yī)療、教育等問題的關鍵所在,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已勢在必行。一是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確保農民最低生活有保障。二是大力宣傳社會保險的重大意義,鼓勵農民參加養(yǎng)老保險、大病保險和醫(yī)療保險,逐步提升農民參保意識。三是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對落后地區(qū)、偏遠山區(qū)的村民住房改造、醫(yī)療保險等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與資金支持。
(四)培育農民正確消費的理念
各級政府要大力提倡和引導農民喜事新辦,喪事從儉,去除各種陋習,狠剎大操大辦之風,杜絕農村日益漫延的效仿、攀比等盲目、愚昧消費行為,改善不良消費習俗,促進農村消費質量的全面提升,確保農民健康、科學、文明消費。
(五)大力拓展農村消費信貸市場
金融部門應積極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加大對新農村建設的信貸投入,在有效控制風險的前提下,降低信貸門檻,進一步拓展農村消費信貸市場,不斷創(chuàng)新面向廣大農戶的消費信貸業(yè)務品種,盡可能地滿足農民超前消費信貸需求。在貧困地區(qū)推廣生源地助學貸款是緩解農戶家庭沉重負擔的當務之急。
農村消費碩士研究論文(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