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培訓心得感悟:仰望課程建設那片星空
9月18日,我們滑縣一行66人在教體局張榮照局長的帶領下,懷揣著對課程建設的期盼,趕赴山東濟南,參加了為期五天的課程建設培訓。張局長把我們的這次培訓比喻為仰望星空。剛開始對課程建設這片星空,感覺可望而不可及,在專家、教授們的案例點撥中終于撥開了迷霧,看到了它的美麗。
一、課程建設,你是什么
一說起課程,我腦子里立馬跳出課程表上的一門門學科,而課程建設就是創(chuàng)設一個個百花齊放的校本課程,他們是相對孤立的。通過這幾天的學習,我對課程建設有了一定的領悟。
課程建設不是對既有的靜態(tài)文本的技術性加工,而是從動態(tài)的課程涵義出發(fā),通過教育經(jīng)驗的選擇、組織、加工、調整,促進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過程。課程建設是新課標向教師提出基礎教育下全面素質教育的要求。課程建設的實施關鍵在于把握教學本質,指引教學理念,建設共同研究的團隊,善于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課程建設依賴于教師,學校推動課程建設必須從改變教師的認識、態(tài)度和思想開始。課程建設是教師的本職工作,并不是額外的工作,課程建設是引導教書匠向研究型教師的轉變,是創(chuàng)新教學的必經(jīng)階段和必走之路。
學校課程建設是指學校在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制下,依據(jù)學校培養(yǎng)目標、學生需要、校內外教育資源對現(xiàn)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進行整合重組。當前學校課程建設進入了一個怪圈,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類課程缺少內在的關聯(lián)和呼應,盲目追求學校課程的外鑠特色,搞了大量熱鬧非凡的、彰顯個性的校課程,使得學校課程建設的投入與產(chǎn)出失衡。因此,學校課程建設一定要基于學校的理念、目標與需求,反映學校特色;并且應以育人為目的、以教師為主體、以專業(yè)為依托、視建設為常態(tài)。
二、課程建設,我的思與行
課程建設的核心人物就是教師,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應該怎樣搞好課程建設擔負起培養(yǎng)21世紀人才的責任呢?聽了幾位教授的講解,我的心再也不能平靜了,為之前的懈怠而自責。一個不學無術的老師、一個連文本都吃不透的老師如何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呢?對照專家的講評,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我應該行動起來:
多讀書
書籍是改造靈魂的工具,閱讀可以給我們提供富有啟發(fā)性的養(yǎng)料。作為教師的我們只有多讀書才能轉變觀念、才能認清形勢、才能搞好課堂改革。讀書的同時還要做到多寫,記錄教學中的故事,寫寫教學中的困惑,把困惑轉化成小課題進行研究,讓自己從教書匠逐漸轉化成研究性教師,既解決了困惑又成長了自己,何樂而不為呢?
重視教材解讀
傅海倫教授給我們列舉了課堂上許多高耗低效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我們對教材把握的不準造成的。任何一個文本,我們可以把它解讀成枯燥的教條,也可以把它解讀成人生的啟示;同樣一冊書,我們可以變成一節(jié)課的無限重復,也可以變成前后貫通、收放自如的文化殿堂;同樣一節(jié)課,我們可以建構成流水賬,也可以建構成交響曲。一切的一切,關鍵在于教師的課程理解,以及在理解基礎上的課型建構!
本學期縣教體局給各個學校布置的重點任務就是抓好教材解讀,只有文本吃透了才能解決課堂中高耗低效現(xiàn)象。我們一定響應教體局的號召,以課程標準為依托,認真研讀教材和教參,在整體把握教材的同時,能將知識進行有效整合,要從以往的“備教材”轉向“備課程”,把我們的課堂真正優(yōu)化讓“減負”落到實處,讓課堂真正走向“高效”。備課時我們不僅要解讀好教材還要解讀好學生,特別是我們的大班額教學,更應該重視孩子的個性差異,擴展教學內容,建立層次化的教學,以適應于不同學生的發(fā)展需求。作業(yè)也應分層次布置,為不同的學生提供不同的學習選擇,讓學習形式多樣化,使學生各得其所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
開展數(shù)學活動課程
在這幾天的學習中,我對開展活動課程非常感興趣。在學習的第一天徐繼存教授就提到了,小學課程應以活動為主開展教學;在徐寬寧教授和車麗娜教授的講解中,對活動課程的認識越來越清晰,活動課程不是在學校組織孩子種種菜、養(yǎng)養(yǎng)兔等,也不是在你的課堂中組織活動教學。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課程,與國家課程相結合,與所學知識相結合,是學生接受知識的經(jīng)歷與經(jīng)驗。小學階段,孩子年齡比較小,正是一個活潑愛動的階段,學科活動課程的開展有利于孩子們積極參與課堂,調動孩子學習興趣,真正實現(xiàn)生本課堂。
了解到這些知識,堅定了我在數(shù)學課堂開展活動課程的決心。在研讀好教材的同時,備好教學設計,制定好學案,制定學案時一定要提煉出簡潔明了的學習目標,然后根據(jù)學習內容的特點,設計有趣的、形式多樣的活動形式,使學生自然、輕松、自覺地參與到活動課程中。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但是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是有限的,腦中的生活實例是匱乏的,對生活中的很多實例很難和所學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這就要教師為學生提供豐富的例子,多組織聯(lián)系生活的活動,拓寬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視野,使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就在身邊,激發(fā)學生的活動興趣。數(shù)學活動應貫穿學習始末,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活動中獲得成功的機會,體驗到生命成長的快樂。
教學評價多樣化
教學評價應多樣化,因為多一把尺子就多一名好學生。評價的功能是激勵而不是淘汰,我們不應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未來的社會不可能僅僅靠分數(shù)來選拔人才,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應是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發(fā)展的。我們不能用一刀切的形式把學困生都給否定了。美國總統(tǒng)克林頓竟然提出:“不讓一個孩子掉隊。”作為老師我們更應該有這樣的意識。
五天的培訓,在教授們的精彩講解中、與同行的思想碰撞中悄然而過,我的大腦被課程建設所充斥。對課程建設由仰望星空,到星光下的思索,成長顯而易見。在張局長這顆北斗星的指引下,我們將腳踏實地朝著課程改革的方向奮勇前進!
【本文作者: 向陽小學 張虹】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教師的培訓心得感悟:仰望課程建設那片星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