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積水是怎么形成的
腦積水是怎么形成的
腦積水是因顱內疾病引起的腦脊液分泌過多或(和)循環(huán)、吸收障礙而致顱內腦脊液存量增加。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為你詳細介紹腦積水的相關知識。
腦積水是怎么形成的:
形成病因
先天畸形(25%):
如中腦導水管狹窄,膈膜形成或閉鎖,室間孔閉鎖畸形(第四腦室正中孔或側空閉鎖),腦血管畸形,脊柱裂,小腦扁桃體下疝等。
腦積水感染(20%):
胎兒宮內感染如各種病毒,原蟲和梅毒螺旋體感染性腦膜炎未能及早控制,增生的纖維組織阻塞了腦脊液的循環(huán)孔道,或胎兒顱內炎癥也可使腦池,蛛網膜下腔和蛛網膜粒粘連閉塞。
出血、腫瘤和其他(35%):
顱內出血后引起的纖維增生,產傷顱內出血吸收不良等。可阻塞腦脊液循環(huán)的任何一部分,較多見于第四腦室附近,或脈絡叢乳頭狀瘤。某些遺傳性代謝病,圍產期及新生兒窒息,嚴重的維生素A缺乏等。
臨床表現
胎兒先天性腦積水多致死胎,出生以后腦積水可能在任何年齡出現,多數于生后6個月出現,年齡小的患者顱縫未接合,頭顱容易擴大,故顱內壓增高的癥狀較少,腦積水主要表現為嬰兒出生后數周或數月后頭顱快速,進行性增大,正常嬰兒在最早六個月頭圍增加每月1.2-1.3cm,本癥則為其2-3倍,頭顱呈圓形,額部前突,頭穹窿部異常增大,前囟擴大隆起,顱縫分離,顱骨變薄,甚至透明,叩診可出現“破壺聲”(Maceen)征,顳額部呈現怒張的靜脈,眼球下旋,上鞏膜時常暴露(日落征),病嬰精神萎靡,頭部不能抬起,嚴重者可伴有大腦功能障礙,表現為癲癇,視力及嗅覺障礙,眼球震顫,斜視,肢體癱瘓及智能障礙等,由于嬰兒頭顱呈代償性增大,因此,頭痛,嘔吐及視神經乳頭水腫均不明顯。
并發(fā)癥
常有呼吸困難,缺氧,嘔吐,多汗,發(fā)熱,若應用脫水劑和利尿劑,很容易出現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等并發(fā)癥。
病癥治療
1.非手術治療
適用于早期或病情較輕,發(fā)展緩慢者,其方法:①應用利尿劑或脫水劑,如乙酰唑胺、雙氫克尿塞、速尿、甘露醇等。②經前囪或腰椎反復穿刺放液。
2.手術療法
對于重度腦積水,智能低下已失明、癱瘓,且腦實質明顯萎縮,大腦皮質厚度小于1cm者,均不適宜手術。手術治療對進行性腦積水,頭顱明顯增大,且大腦皮質厚度超過1cm者,可采取手術治療。
腦積水(1)減少腦脊液分泌的手術 脈絡叢切除術后灼燒術,現已少用。
(2)解除腦室梗阻病因手術 如大腦導水管形成術或擴張術,正中孔切開術及顱內占位病變摘除術等。
(3)腦脊液分流術 手術目的是建立腦脊液循環(huán)通路,解除腦脊液的積蓄,兼用于交通性或非交通性腦積水。常用的分流術有側腦室-小腦延髓池分流術,第三腦室造瘺術,側腦室-腹腔、上矢狀竇、心房、頸外靜脈等分流術等。
3.微創(chuàng)分流術
目前治療腦積水最普及的療法是腦室-腹腔分流術,也稱微創(chuàng)分流術,并被認為是比較有效的治療手段之一。微創(chuàng)分流術把微創(chuàng)外科新技術應用到腦室-腹腔分流術中,具有創(chuàng)傷小、對腹腔干擾少,減少腹腔粘連甚至能夠松解輕微腹腔粘連,術后瘢痕不明顯且隱蔽,疼痛輕、恢復快等諸多優(yōu)點。術后意識不清、胡言亂語等癥狀全部消失,生活質量可得到極大改善和提高。
4.飲食治療
(1)腦積水的飲食現代研究顯示,與腦密切相關的物質主要有脂肪(不飽和脂肪酸)、蛋白質、糖、維生素C、維生素B族、維生素E、鈣、微量元素鋅、銅、硒等。
(2)急性腦積水的飲食急性期保證營養(yǎng)供應、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做好飲食護理,是極其重要的一環(huán)。急性腦積水患者病情穩(wěn)定時不能進食者由靜脈輸液補充營養(yǎng)和水分。每日的入量不宜過多,一般在2000ml左右。病情較輕,意識較清醒、無吞咽障礙者,可幫助進食流質或半流質。食物宜清淡,少食多餐,溫度不宜過冷過熱。